第(2/3)页 望着苏雅清清嗓子,白若雪静静听着。 “这不是一部史学读本,而是历史文学。” “《大秦之裂变》更接近于古典时代的史学著作,像希罗多德的《历史》一类的‘史书’……” “《历史》和《资治通鉴》的写作,都不仅仅是追求历史的真实,更是为了传达现世的政治训诫,在那里,历史和虚构总是难以分辨地交织在一起,探究真实的意图才更重要。” “这种真实意图,都有着强烈的现实依照,《大秦之裂变》也是一样,那就是从商鞅变法中看改革,从秦国崛起中看发展,从战国争霸中,看如今的全球态势!” 这篇评论一出,立刻在燕园爆发大地震。 毕竟,这可是正面评论。 而且是沈雁氷给出的正面评论! 学生们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以至于想成立一个访问团登门拜访方言。 甚至连中文系、历史系等专业的老师也卷入其中,把《大秦之裂变》的关注推上一个新高度。 校园尚且如此,社会各界就更激烈,文学界、史学界,甚至理论界,对《大秦之裂变》,或支持,或反对,或称赞,或批评。 如果这时候有微博、抖音、快手,方言至少在热搜榜上挂上一周,而且天天都是头条。 然而此时,本人正在医院。 “有没有想到发表以后会是这么个情况?” 沈雁氷翻了翻报纸,不管是文艺主流报刊,还是综合报纸的文艺副刊,密密麻麻地全是对方言、对《大秦之裂变》的点评。 当然,也有针对他的文学评论。 形势焦灼,整个文坛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确实比想象中的要汹涌了一点。” 方言点了下头。 “怕吗?后悔吗?”沈雁氷问。 方言摇了摇头,下次还敢这么干。 沈雁氷脸上写着满意,“当年《子夜》被列入禁书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结果是越被禁,越有争议,我和《子夜》就越有名。” 接着笑道:“事后,我用了一句话总结。” 方言静静听着,就听到“文坛的论争就好像拳击手打沙包,把一个沙包打开去,得到的是拳术的进展,同样的,文坛在荆棘遍布,枭狐窥伺的路上挣扎,才是真正的往深处发展。” (ps:真有这么一句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