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决战地中海(三)-《大国海魂》
第(2/3)页
消息很快传到德国。海蒂-西莱姆,这个说好了相忘于江湖但又总是被喜欢缅怀过去的德意志人反复提及的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报纸头版头条。
灰白色的旧照片上,那个令日耳曼民族刻骨铭心的家伙容颜并未被流逝的韶华太过摧残,不少熟悉他的德意志人还能从那张蓄起了小胡子印染着沧桑的脸上找到当年追风的往事,可是,海蒂-西莱姆终究不是那个一次又一次为他们带来海上胜利的德意志海军英雄。德意志这里不再有他的江湖,可是地中海那里满满都是他的传说和未完待续。
德皇威廉是惊恐万状的。他适时向他的盟友展示了皇帝的愤怒以掩饰皇帝孤家寡人的恐惧。虽然嘴上说着瞧不起海蒂-西莱姆的话,但是自卑的威廉却从不怀疑西莱姆能够指挥一干地中海杂碎收拾骄傲的法兰西海军。
时间是一味良药,德意志人已经从1915年第三次海军政治风暴的愤怒中抽身,冷静下来的德意志民族善于理性思辨的特征再一次展现,联系政治风暴后皇帝和政府对于社会民主党的大肆搜捕,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神秘失踪,还有此前皇帝与海军上将不合的传闻,德意志人终于明白皇帝在政治风暴中所扮演的身份。威廉开始遭受民众的指责,不过他还可以寄希望大洋舰队继续获得胜利来消解西莱姆对这个陆地强国打上的海魂烙印。可现在,没有西莱姆的大洋舰队收成有余进去不足,尔被他强行打压扫地出门的西莱姆在地中海却混的风生水起。
西莱姆在地中海表现得越出色就越反衬他威廉的愚蠢。骑虎难下的皇帝绝不容许这一幕再一次发生。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可是出乎威廉的意料,桀骜的大洋舰队,西莱姆在工商业阶层和大学的支持者一边倒的赞颂同盟国盟友的英明神武,祝福地中海武运昌隆。曾经站在皇帝这一边的陆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和容克地主保守派领袖诺曼也保持沉默,由东线统帅部参谋长胜任陆军军需总监埃里希-鲁登道夫也站了出来。旗帜鲜明的支持地中海列强的决定,期待西莱姆能够从打开地中海局面,牵扯和打击法国人的精力。帮助帝国赢得巴黎之战。
1916年五月,帝国陆军挫败法国人试图在巴黎郊外展开积极防御作战意图。将战火蔓延到巴黎首都。
意大利军队正在翻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击法国侧后,海军被同盟国海军牵制在东地中海动弹不得,被逼到绝境的法国政府只能背水一战,先是征召所有能够拿起武器的国民保卫法国,随后悍然宣布巴黎成为战区,法国决不投降。
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崩溃的法国,协约国盟友和在协约国身上倾注了太多赌注的赌徒都急红了眼。陷入疯狂暴走状态。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皇家海军用军舰和民船向法国输送上百万支枪械和近一万门火炮,还有一百多万来不及训练的士兵。站在同一条船上的日本已经向欧洲派出一个师团的兵力和大量护航军舰。俄国人将用于北高加索的援军调去西线战场,无数俄国灰色牲口拿着简单的武器,喊着“不打德国鬼子,只打奥匈伪军”的口号,猛攻德奥防线奥匈帝国部分。美国政府和国会先后七次向协约国提供低息和无偿贷款。在门罗主义的高压线下派出本国海军为协约国商船队护航以遏制愈演愈烈的德国潜艇绞杀战。
即便协约国拼尽全力,面对开启“总体战”模式进入巅峰状态的德国陆军。协约国部队还是在巴黎溃不成军。法军、英军、比军和仅剩下一个联队的日军只能依托城内仅有的几处地面据点和连法国人自己都弄不清楚的巴黎水下道系统负隅顽抗。
巴黎之战几乎耗尽了帝国战略储备,军火物资生产速度远远跟不上前线天文数字,所以提出“总体战”概念的鲁登道夫被焦头烂额的法尔肯海因调任军需总监,负责西线物资的调配。鉴于鲁登道夫与巴黎之战捆绑在一起的个人前途,所以陆军上将才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反对皇帝。
不仅德国海陆军不满意皇帝的干涉,就连仰仗依赖德国的援助的意大利、奥匈和土耳其也对此不屑一顾。在意大利外交大臣宋尼诺,土耳其三巨头之一的恩泽尔的鼓吹下。海蒂-西莱姆被同盟国地中海三强同时任命为海军上将,6月初正式就任地中海联合舰队指挥官。
“西莱姆将军虽然厉害,但他毕竟不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贝尔古尼诺摇摇头,说道:“我们与奥地利人有过利萨海战,与土耳其人有过意土战争,奥地利与土耳其又曾在巴尔干半岛纠缠不清,将彼此矛盾重重的三个国家海上力量整合在一起,难度可想而知,西莱姆将军未必能够应对这样的场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