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空冷和液冷-《崛起之第三帝国》


    第(2/3)页

    气冷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紧凑,维护方便;但横截面大,风阻系数大,且大功率运行持续时间不如水冷。

    水冷发动机:风阻系数小,持续功率大;但结构较复杂,维护相对困难。

    其中装备气冷式发动机的多是追求大功率、大航程、长时间可靠运行、维护方便的舰载飞机和远程轰炸机。而液冷式发动机则多装备在追求格斗性能的空优战斗机上以及在近距离使用的轰炸机上。

    而就发动机性能而言。二战中,在液冷发动机领域称王的是英国,德国因为涡轮增压技术较差而稍稍落后于英国,但是总体差距不大。使用液冷发动机的战机在二战中,是德国空军战机的主流。

    在气冷发动机领域最强的则是美国,德国的bmw公司虽然也开发出几款非常不错的空冷发动机。但是在对气冷发动机的运用上,德国却是比较糟糕的。除了著名的fw-190之外,比较出名的只有双翼的hs123强击机和ju290轰炸机,就是容克52和fw-200这两款民用运输机出身的飞机了。

    虽然德国人有性能优越的空冷发动机――至少比日本人强得多――但是却没有开发出什么大航程和大载弹量的战斗机和战术轰炸机,德国人的空军科技树仿佛缺了那么一大块似的。

    在赫斯曼看来,德国的活塞式发动机技术在二战中之所以失去领先优势,它们的空军科技树之所以出现缺失。原因就是从1919年到1933年这一段“禁止发展空军”的时代。

    虽然德国人偷偷摸摸干了不少违反《凡尔赛条约》的事情,但是军备这事儿,靠偷偷摸摸搞是不行的――没有大规模的生产、使用,很多问题不会被发现,而且开发的成本也没有办法摊销。

    所以,赫斯曼现在就盯上了苏联这个大市场了!他要用苏联市场来补齐德国缺失的科技树。

    “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俄国航空工业的水平。”在机场跑道旁的一座两层楼房里的一间会议室里,赫斯曼和斯克良斯基等人开始讨论合作的具体事宜――当然都是原则性的问题。

    赫斯曼说:“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目前的俄国整体而言都是比较落后的。用列宁同志的话说,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了胜利。不过这并不影响俄国发展它的航空工业,但是我们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它的航空工业,而不必照搬德国的经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