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港口的发展-《清末》
第(2/3)页
其次,石文珍改革了原来的大锅饭食堂,聘请移民中手艺比较好的人作为厨师来代替军队中的炊事人员,并且按照菜品类型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第三,由于大多数的移民者都是单身汉或者寡妇,繁忙的劳作使他们没有时间为自己缝制衣服,于是石文珍借鉴了徐卫在长沙的模式聘请了一批手艺好的妇女建立了一个成衣制造工坊,用徐卫从欧洲进口的缝纫机批量生产成衣制品。
第四,为了丰富移民者在工作之余的生活,石文珍还在居民区建立了一座百货商场,里面前期只是经营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让那些有家有口的人可以自己做饭吃。
最重要的一点是石文珍按照徐卫的要求在港口建立了一座远距离无线电传输系统,以印度为中转站,可以联系到世界各地任何一个拥有远程无线电电报的地方,甚至还可以转接有线电报和国内联系。
当徐卫再次踏进港口地区的时候,直接被港口的变化惊呆了,此时的港口已经没有了离开前的荒芜,已经树立起了许多的建筑,包括居民楼、公共食堂、学堂、水师学堂,并且还有很多的建筑正在的修建,整个港口已经有了城市的雏形。
此时距离这些移民者到达皮尔巴拉地区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内,移民中的三万多青壮凭借着中国人惯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取得了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成就。
由于此时正是工作时间,徐卫等人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折,只有石文珍在得知徐卫到达后,领着几个从备用的生活委员中抽出的帮助他处理事务的人员迎接了徐卫,就连正在和水师学堂的学员教授英语的耿文倩、周文慧和在护卫队中充当武术教习的金霞都没有通知。
徐卫将带来的矿石样本放置好后就遣散了警卫连,只留下还没有安置的萨尼娜跟着自己听取了石文珍对整个港口建设的概况以及人员的安置情况。
根据石文珍的介绍,徐卫了解到此时的黑德兰港已经盖起了二十栋四层筒子楼建筑,每层有二十个房间,完全能够将所有的移民者安置完全,并且成功的接通了水电等设施。
为了能够在雨季获取足够的水源储备,石文珍还抽取一部分人在距离黑德兰港不远处的一处河流经过的山谷中筑坝,修建了一处大型的水库,争取在雨季结束之前能够存储足够的淡水资源。
二十栋居民楼的同时建造也用不完三万多强壮,于是石文珍在建设居民楼的同时还在旁边修建了一处孩子们使用的学校和一处护卫队水师学堂使用的学校以及一所具有政府机构的办公楼。
当然,作为皮尔巴拉地区的主人,整个移民系统的最高统帅,徐卫还是有必要拥有一所自己的生活场所,所以石文珍就私自做主在港口的中心位置临近办公楼的地方为徐卫建造了一处两层的别墅,不过此时别墅还没有完全建成。
徐卫向来不是一个喜欢以身作则的领导者,他非常喜欢追求生活的享受,当然这个享受还是有限度的,徐卫至少不会在所有人都在挨饿受冻的时候自己住进温暖的别墅内,但是在所有的人员都被妥善安置之后,自己还是可以适当的腐败一下,所以对于石文珍这种有拍自己马屁嫌疑的举动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也算是默认的同意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