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此人约莫四十多岁,五官算不上英俊,但却带着一股儒雅和正气。 几分钟后。 介绍完具体参数的朱光亚环视了现场一圈,问道: “关于中子反射层的制备.有哪位同志自告奋勇一次吗?” 唰—— 话音刚落。 这名中年男子便举起了手: “朱主任,我可以!” 眼见此人如此急切的站起身,朱光亚的脸上不由露出了些许笑意: “老吴,你这个链条人身体守得住吗?” 链条人。 听到这三个字。 隐隐对对方面容有些熟悉的徐云忽然想到什么,转头对老郭问道: “郭工,这位莫非是吴自良同志?” 此时老郭已经知道了徐云的来历,因此对于他一口叫出此人的真名倒也没有太过意外: “嗯,没错,他就是吴自良。” 徐云顿时眉头一掀。 居然真是他? 这是除了吴学蔺之外,今天第二个令他感觉有些心绪微妙的名字。 吴自良。 后23位世两弹一星的得主之一,也是核武器项目中最后一位徐云未曾谋面的功勋。 别看吴自良这个名字读起来很像污渍凉,其实它寄托了吴自良父母美好的期许: 名“自良”,是父母希望他通过自强不息成为贤良方正之人。 吴自良自幼家境不错,很早便读完了大学,后来自费前往海对面留学——当年有能力自费的留学生还真没几个。 留学期间。 他师从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和物理学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悉心钻研物理冶金学。 后来听闻新华夏建立,他便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 接着在原子弹项目的攻关中他与杨承宗合作,搞定了甲种分离膜的研制问题。 当时由于国内与他同方向的人很少,因此吴自良身上经常同时承担了多项任务,因此他也自称为“链条人”。 当然了。 如果光是这些履历,徐云只会对吴自良感到敬佩,并不会多出其他的微妙情绪。 徐云之所以会有这种情绪出现,主要是这位大佬有过两件很特殊的经历。 第一件是他留美之前曾经在某物流的雷允飞机制造厂担任研究员,见识过物流内部腐败后便离了职。 42年的时候雷允飞机制造厂被炸毁,物流准备重新搞个新的核心航空厂。 于是某个光头为了表示求才的“诚意”,特意亲笔写了十封聘任书,其中有一封就是寄给吴自良的。 但吴自良最终却拒绝了这份聘任,知道这事儿的光头在下令永不录用吴自良的同时,还说了句气话: “不识时务,这种人不可能成才,不要也罢!” 作为国内知名毒奶选手,某人在吴自良身上再次展现了自己的神奇能力. 至于第二件经历嘛 那就是吴自良在新华夏成立后,其实是单枪匹马从海对面偷渡回的国内。 没错。 他没有像朱光亚赵忠尧那样集体选择回国,而是在第一次申请回国被驳回后,立刻便意识到了海对面一定会下绊子这一点。 于是他找了个机会向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请了个长假,自己趁着海对面还没完全布控华夏留学生的空隙跑到了底特律,接着坐货轮偷渡到了霓虹,再由霓虹转到了香江,最后才回到了大陆。 而且由于当时香江和大陆没有互通,吴自良便将自己的行李暂存到了香江一位留学生朋友的家里,自己愣是游泳绕路游到了大陆对岸的哨所那儿 这种经历哪怕是在建国初期的留学生里,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视线再回归现实。 吴自良能成为两弹一星勋章的获得者能力自不必说,虽然徐云事先没有了解过具体人员名单,但他估计组织上选定的应该也是吴自良。 毕竟中子反射层这玩意儿在原子弹、氢弹乃至中子弹之间都是通用的,只不过会根据不同性质进行一些微调罢了。 与此同时。 随着中子反射层的分配完毕,原子弹剩余的便是其他一些不算特别核心的零部件生产了。 这部分的零部件生产有些早在基地建成之处便定好了团队,另外一些朱光亚也当初宣布起了负责人: “原子弹基架将由一分厂203车间生产,负责同志为王宏宇.” “外胆结构由一分厂211车间生产,负责同志乔爱萍” “混合炸药扳机由二分厂.” 十分钟后。 朱光亚一把将手中的记事本合上,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