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也就是说 U2只能检测到火控雷达的特定毫米波,其余哪怕是普通的搜索雷达信号都检测不到。 当然了。 U2这样设计的原因倒确实不是想着坑飞行员。 而是因为这年头的搜索雷达压根达不到火控雷达的三坐标精度,所以U2哪怕被搜索雷达扫到也不会出啥事儿——顶多就是暴露自己飞到某某地区而已。 想要靠着搜索雷达就锁定精确的飞行轨迹,这压根是不可能的事儿。 所以它只要考虑火控雷达的信号就够了,剩下的空间全都可以拿来存放胶卷。 但问题是 眼下随着徐云的出现,气象多普勒雷达这玩意儿提前问世了。 虽然在徐云穿越来的2023年,多普勒原理也被广泛用在了火控雷达领域。 但这部分运用主要在于x波和ku波段,并不代表调整波长后的气象多普勒雷达同样也是火控雷达。 只要把波长调整到1.7厘米之类的区间。 在双波段和一维成像法的协助下,完全能做到披着探测雷达的外表,却拥有火控雷达的精度。 也就是在U2完全没法察觉的时候,顺利掌握住它的飞行轨迹。 按照基地当初组装的零部件投入。 基地内这架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扫描范围最多可以达到500公里,也就是可以掌握40分钟内U2侦察机的精确动向! 更重要的是. 这同样是一种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实际检验的思路——只要在U2下次飞来的时候试一下就行了。 要是U2临时改变了航向或者提升高度。 那就代表这一招对U2无用,它发现了兔子们的窥视。 但要是U2依旧沿着既定路线飞行 意识到这一点后。 叶笃正的呼吸顿时粗重了几分,目光灼灼的盯着徐云: “那么韩立同志,我说的第三个问题呢?” 如何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在叶笃正提出的三个问题里。 这其实才是最困难的一个。 要知道。 U2的常规飞行高度在2.2万米,最高时可以拔升到2.5甚至2.7万米。 这代表着平流层飞艇的高度至少要在3万米以上,才不会被U2飞行员通过裸眼视力在视距内观测到。 而U2执行拍照任务的时候,高度一般会降低到1.8万米左右。 也就是在实战阶段。 平流层飞艇与U2的直线高度差,大概率会达到万米以上! 这种高度的导弹追击可不像初高中物理那样计算自由落体就行了,需要考虑到很多非常复杂的情景: 比如说风阻。 比如说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对导弹产生的细微形变。 又比如说U2的变速甚至变轨。 这就好比你待在魔都中心大厦的最高处,想要丢个粉笔头砸中五百米外路面走来的一个人。 即便你计算的再精准,也会有各种不可抗的情况发生——保不齐人家快到位置的时候路边一个小孩子哇了一声,目标停步看了两秒钟,这谁能算得到? 但另一方面。 徐云既然考虑到了前两种情况,就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问题。 换而言之. 徐云或许也有解决之法? 而在叶笃正对面。 “.” 徐云先是沉默了几秒钟,在内心继续校正了一遍接下来的发言,方才慢慢说道: “叶主任,首先我想诸位问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一种技术。”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 “什么技术?” 徐云嘴角轻轻一咧: “无线电近炸引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 叶笃正显得有些迷糊,不过一旁的钱秉穹倒是开口了: “韩立同志,你说的应该是二战时期海对面发明出来的VT引信?” 徐云点了点头: “没错。” 上头提及过。 一枚细长的炮弹,想要打中几百到几千米高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确实非常的困难。 二战时期当过空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1940年不列颠空战时曾经有过统计。 战场上想要要击中一架飞机,需要发射2500枚左右的炮弹,也就是命中率是万分之四。 这样的概率让飞行员们对地面火炮基本上并不害怕,而地面上的火炮对于飞机也仅仅是驱赶作用。 但在二战中后期,一种特殊的武器出现了。 它就是无线电近炸引信。 这玩意儿的核心原理,其实也是多普勒效应: 也就是给炮弹的弹头安装上一个雷达,当炮弹和飞机的距离减小时,雷达接收到的频率就会越来越高。 当频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说明进入了引爆范围。 这样炮弹就可以自动引爆,造成伤害。 这种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弹成了二战最卖座的武器产品,海对面靠着它赚了足足10亿美刀,曼哈顿计划有一半的经费便源自于此。 所以说做军火是真tmd赚钱 总而言之。 这种武器对于目前主持核研究的钱秉穹而言并不算陌生,至少比叶笃正这种搞气象的要熟悉的多: “韩立同志,莫非你的意思.是在炮弹前面加上一个无线电近炸引信模块?” “可是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起爆范围有限,除非U2恰好从杀伤区域经过,否则即便上了引信也没用。” “更何况现如今的战斗机和侦察机上都装有干扰发射机,它会发出同频率但更大功率的无线电波,让导弹误以为自己离目标已经很近并起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无线电近炸引信都没什么成功的可能性才是。” 徐云闻言点了点头,坦然承认道: “没错,除非一次性向天上发射数百甚至上千台的平流层飞艇,用人海战术去碰运气。” “否则想要靠无线电近炸引信来解决U2,确实是痴心妄想,成功率无限接近于0。” “但是钱同志,你认为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呢?” “将引信改成另外一种能够自行锁定U2方位的设备,它可以引导导弹进行变向,不用等U2来到落点,它就会自动锁定并且追上对方” “对方拐弯它也拐弯,对方俯冲它也俯冲,而且速度比飞机的极限时速更快,最后.” “boom!” 徐云悠长的声音在钱秉穹的耳中听起来,简直如同魅魔.咳咳,恶魔的低语。 寥寥数语之下。 便令钱秉穹的心脏砰砰跳了起来。 可以锁定对方位置并且变向追击的炮弹.? 真的可能存在这种武器吗? 要知道。 虽然二战中德国的V1导弹号称追踪导弹,但它实际上的体长足足接近八米。 所谓的制导能力,依靠的也只是磁性罗盘而已。 V1导弹需要事先预设好足够的弹道才能顺利发射,并且末端的加速实质上靠的是阻流板开启. 类似的弗里茨-X无线电指令制导炸弹也是如此,依靠的也只是无线电校准罢了。 另外据钱秉穹所知。 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红外制导也是类似的情况,比如说AIM-9以及AA-2空空导弹等等。 也就是想让导弹变向并不困难,难的是以追击目标为目的的变向。 这年头所有的导弹几乎都离不开人工校准,也就是后世大家熟知的射击诸元。 可眼下徐云却抛出了这么个概念,而且从徐云此前的表现来看,他显然不是个说大话的人。 难道 真的有门? 过了片刻。 钱秉穹深吸一口气,强行平复下心绪,认真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你说的这种定位设备是什么原理?能和我介绍介绍吗?” 叶笃正则朝一旁的林钰招了招手,示意她靠上前来。 毕竟涉及到雷达与电磁学的概念,现场这方面造诣最高的“自己人”只有林钰,其他人顶多就是半桶水罢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