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翁同的笔尖顿时一用力,将演算的稿纸戳破了一个洞。 不过他却浑然没有在意一般,迅速在另一个空白处写下了演算的答桉: 11700。 随后翁同缓缓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搭档童怀军,喃喃着问道: “老童,永乐大典的规格是多少来着?” 童怀军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永乐大典完书于永乐六年,一共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据《尚书补传》以及现存的少数永乐副本统计,《永乐大典》正本规模宏大,单册......” “高50.3厘米,宽30厘米,厚度约在2-3厘米之间。” 不得不说。 兼任金陵博物馆讲解员的童怀军,说话的声音确实很有磁性与韵味。 如同一坛老酒般绵长而又回甘,一时间众人竟有些出神。 不过很快。 这股意境便被黄雨婷给打破了: “所以说....翁教授,童教授,地宫下的那些箱子里,装着的就是《永乐大典》?” 童怀军闻言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开口: “没错,多半就是《永......” 结果童怀军的话还没说完,便被翁同给飞快的打断了: “不是,肯定不是!” 童怀军转过头,一脸茫然的盯着翁同: “?????” 此时童怀军的表情,颇有些类似当年安天旭老师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上,因为主办方放错曲子而诞生的表情包。 徐云和姜成谷等人也为之一愣。 这啥情况? 按照徐云所公布出来的数据,地宫里的那些书几乎可以肯定就是《永乐大典》——这还是翁同自己算出来的。 结果怎么这会儿他倒开始否定起来了? 随后在众人的目光下,翁同继续一反常态的说道: “书册的数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个人认为箱子里的东西应该是嘉靖陪葬的空白页或者其他书籍,总之绝不可能是《永乐大典》。” “如果《永乐大典》真的存在于九殿下的地宫,我当场就去把还在蓉城的那把斧头给吃掉!” 众人: “.......” 徐云也张了张嘴,想说一声功利奶不可取。 但在看到翁同紧绷着的脸部肌肉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过去的这两天时间里,徐云和翁同也接触过几次。 配合翁瑜婧此前的介绍,他对于这位翁瑜婧口中的老翁同志,也算有了个大致印象。 实话实说。 翁同与徐云认知中的上一辈形象几乎无二。 性格稳重、不苟言笑,只靠听书,注重效率从不扯澹..... 可就是这么一位刻板的大叔。 为了保证《永乐大典》能够顺利现世,甚至‘卑微’到主动插起了反向flag。 或许对于翁同个人而言。 《永乐大典》有着某些必须要顺利出土的理由吧...... 因此包括徐云和陆朝阳等人在内,现场破天荒的没有人去捅破翁同的这杆旗。 接着过了一会儿。 一直没怎么发声的陆朝阳忽然举起了手,对徐云问道: “话说小徐,我有个问题一直没想通,不知道方不方便现在问问?” 徐云转过头看着他,爽快道: “啥问题?陆教授你直说就行了。” 陆朝阳想了想,用食指朝地下指了两下: “小徐,我先问你,九殿地宫和下层地宫隔了大概多厚的土层?” 徐云扫了眼报告,很快报出了一个数值: “下层地宫的顶部到九殿地宫底部的土层厚度,大概是6米左右。” “六米...也就是差不多两层楼对吧?” 陆朝阳在空气中比划了一个高度,又问道: “这个土层厚度对于地宫的地深而言只能说中规中矩,那么为什么在九殿地宫排水系统完全失效的情况下,下层地宫反而没有积水呢?” “这厚度且不说雨水洪涝吧,几百年的时间光是上层的积水渗透,估摸着也该渗进去了。” 听到陆朝阳的这个问题。 姜成谷与黄雨婷等人也轻轻点了点头。 陆朝阳的这番话,恰好也是他们心中的疑虑。 早先曾经介绍过。 对于皇陵这种建筑来说,地宫积水是极其常见的情况。 可以说就没有几个皇陵地宫不积水的。 但积水这种事儿也分严重度,不同皇陵的积水程度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是十几厘米。 有的是半米。 有的一两米等等。 其中永陵就属于最严重的那种——目前国内遥感测绘的皇陵大概有三十多座,没有一座的积水程度超过了永陵。 换而言之。 永陵的排水系统已经完全报废,这种情况下九殿下方六米的下层地宫内,怎么可能会没有积水呢? 待陆朝阳说完后。 张子昂这位工程大老也轻咳一声,给出了数据上的看法: “小徐,其实我刚才也想问来着的,你所说的底层地宫没有积水确实有点奇怪。” “因为根据我们此前采集到的土样,永陵的土壤属于饱和软弱土层,孔隙比在1.3左右,不排水抗剪程度22.45kpa。” “这是标准的第四纪后期形成的泻湖相土壤,与定陵那边的几乎无二。” “我按照定陵的数据简单算了算,照理来说九殿下方14米的范围内应该都是渗水区,6米这个区间内最少要积水1/3甚至1/2的地宫容积才对......” 看着一脸疑问的众人,徐云下意识与潘院士对视了一眼。 片刻过后。 二人的脸上忽然极有默契的露出了一丝笑容。 随后潘院士深吸一口气,环视众人一圈,说道: “没错,如果单纯是按土壤情况来看,九殿之下的地宫中确实应该存在不少积水。” “但问题是......小徐他之前有说过那间地宫的外壁....就是普通的常规土层吗?” 众人顿时一愣。 接着姜成谷率先反应了过来,心中隐隐冒出了一个猜测: “潘院士,您的意思是......” 潘院士没有接他的话,而是继续说道: “其实除了小陆所说的积水之外,底层地宫还有一个标准逻辑难以解释的地方,那就是它不符合礼制。” “华夏古代的皇陵在布局上都要遵守固定的章程,比如说选址,比如说朝向,又比如说地宫的布局。” “九间墓室的布局是明朝的标准礼制,即便嘉靖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五年,他也很难打破这种规矩——所以很多人宁愿认为《永乐大典》存放于左配殿,也不相信嘉靖会再挖一个下层地宫。” 听闻此言。 饶是对于积水问题依旧心有不解,翁同和童怀军两位考古专家还是点了点头。 这话算是说道他们的心坎里儿去了。 早先曾经提及过。 在相信《永乐大典》存在于永陵的群体内部,可以分成三个派别。 分别是认为永陵在左配殿的降临派。 认为嘉靖在地宫同层开了个密室单独存放《永乐大典》的拯救派。 以及嘉靖在地宫下方又挖了个第二层、用以安置《永乐大典》的幸存派。 其中幸存派不赞同拯救派的原因,就是地宫同层再开密室有违礼制,朝野必然强烈反对。 但实际上。 幸存派的观点,同样有些不符合明朝的皇陵规则。 因为理论上来说,帝棺所在的区域通向的便是‘地极’。 你在地极下方再挖个密室怎么着都有点膈应人吧? 只是明朝的礼制并没有明确禁止这种行为,所以幸存派相对拯救派来说更容易接受一点——但也仅仅是一点罢了。 很多人秉持幸存派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真的信了它。 第(2/3)页